杨志杀了牛二之后被发配到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在大名府杨志迎来了自己的命运转折点,但可惜杨志的好运“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又一次栽在了押运上,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北京大名府是“北宋四京”之一,从宋仁宗庆历二年开始就以东京开封陪都的身份存在。因为北宋缺少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的屏障,所以不得不打一个造北方重镇,用于抵御契丹人南下,而大名府地区位于宋辽之间的咽喉部位,自然就成为了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大名府最高行政长官及军事长官被称为留守,书中介绍“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大名府留守唤做梁中书,讳世杰,他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能在如此重要的州府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可见朝廷对梁中书的信任和器重。梁中书能做到大名府留守司的位置,自然有其岳父蔡京的原因,但跟他自身的能力也是分不开的,对杨志的提拔就很好的体现了梁中书为官的能力。
杨志身为被发配到大名府的犯人,要被最高长官梁中书过堂,因为在东京时梁中书曾认得杨志,于是备问情由。“杨志便把高太尉不容复职,使尽钱财,将宝刀货卖,因而杀死牛二的实情,通前一一告禀了。”书中原文:梁中书听得,大喜。当厅就开了枷,留在厅前听用。梁中书听了杨志的说辞为什么会大喜呢?先卖个关子,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就会明白梁中书为何“大喜”,也会明白梁中书为什么要提拔杨志。
梁中书先是把杨志放在自己府中考察了一段时间,见杨志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很是勤谨。因为杨志表现不错,于是想提拔杨志,让他做个军中副牌。但恐众人不伏,因此举办了一场比武,想通过比武的方式让大家心服口服。在比武前,梁中书先激励了一下杨志:「我有心要抬举你做个军中副牌,月支一分请受。只不知你武艺如何?」有如此机会,杨志自然会珍惜,肯定会使出自己压箱底的武艺,所以杨志禀道:「小人应过武举出身,曾做殿司府制使职役。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武举出身”、“自小学习十八般武艺”,有这两个关键词,梁中书心里就安稳了。
在第二天的比武中,梁中书点名让副牌军周谨与杨志比试,本身梁中书也是想提拔杨志做个军中副牌,由副牌军出战合情合理。兵马都监闻达为了避免人员损伤,提议比武双方去掉枪头,各用毡片包裹,地下蘸了石灰,枪尖厮搠,最后白点多者当输。梁中书应允后,周谨与杨志开战,结果两人斗了四五十之后,周谨身上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白点,恰似打翻了的豆腐,而杨志只有左肩胛上有一点白,很显然周谨输了。于是梁中书对周谨道:「前官参你做个军中副牌,量你这般武艺,如何南征北讨,怎生做的正请受的副牌?教杨志替此人职役。」
梁中书的话很不尽人情,但事实确实如此,而且身份大名府的一把手,已经如此发话,一般情况下周边人就剩附和的声音,很少会出现其他意见,但梁中书话音刚落,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发言的人是管军兵马都监李成,他说道:「周谨枪法生疏,弓马熟闲。不争把他来逐了职事,恐怕慢了军心。再教周谨与杨志比箭如何?」既然有不同声音出现,那就让大家心服口服,于是梁中书同意李成的意见,让杨志与周谨比箭。射箭采用的是回合制,杨志让周谨先射自己三箭,射完之后由杨志再射。尽管周谨恨不得把杨志一箭射个透明,但无奈武艺比不过杨志,三箭均被杨志闪避,而杨志仅一箭就把周谨射于马下。
事实摆在面前,众人本应无话可说,梁中书正要给杨志受职,这时又跳出来一个人叫道:「休要谢职!我和你两个比试。」说这话的人是正牌军索超,绰号急先锋,同时还是周谨的师傅。索超为周谨开脱道:「周谨患病未痊,精神不在,因此误输与杨志。小将不才,愿与杨志比试武艺。如若小将折半点便宜与杨志,休教截替周谨,便教杨志替了小将职役,虽死而不怨。」索超的话里充满着火药味,不论结果如何都会让梁中书难堪。身为一把手的梁中书还没说话,李成又再次拱火,说道:「相公,这杨志既是殿司制使,必然好武艺。虽和周谨不是对手,正好与索正牌比试武艺,便见优劣。」梁中书听后心想:「我指望一力要抬举杨志,众将不伏。一发等他赢了索超,他们也死而无怨,却无话说。」因此不仅让杨志迎战,同时还把自己的战马借与杨志,而且提醒杨志“小心在意,休觑得等闲。”显然是想让杨志赢了索超。
杨志和索超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不仅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就是两边众军官看了,也都喝采不迭。结果闻达心里只恐两个内伤了一个,慌忙招呼旗牌官拿着令字旗,与他分了。之后李成、闻达禀覆梁中书道:「相公,据这两个,武艺一般,皆可重用。」在得到二人的肯定后,梁中书终于如愿的提拔了杨志。
纵观梁中书提拔杨志的过程,不说困难重重,起码也有相当的阻力,可见梁中书虽然身为大名府一把手,但大名府暗处显然另有一套默认的官僚体系,使得梁中书“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宋朝建立者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成为的皇帝,加上自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因此十分警惕军阀割据,所以设计的官僚制度都是互相制衡,防止任何官员一家独大。梁中书在大名府虽然“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但他要在一些岗位上安排自己人,也并非易事。
在提拔杨志这件事上,就受到了以兵马都监闻达、李成为首的武官集团阻挠。梁中书清楚提拔杨志必然会触动其他武官的利益,因此才想出比武这一招,让大家心服口服,虽然比武中途仍有阻挠,还好杨志武艺高强,打赢了周谨,打平了索超,最终获得了闻达和李成的认可,得以被提拔。梁中书正是通过杨志这个棋子,最终撬开了武官集团,成功拓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下我们就知道梁中书在遇到杨志的时候为什么会大喜了,因为首先他清楚杨志的武艺,知道杨志是个可以利用的人才;其次杨志是“高太尉不容复职”的,高太尉是武官的最高长官,既然是被武官长官排挤的人,那身为文官的梁中书就一定要拉拢(关于文武官员的暗地斗争,我在《解读水浒12:谋害林冲需要几个人》有过解读,可以参看);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梁中书要给老丈人蔡京送价值十万贯的生日礼物,但他还没有武艺高强的心腹之人,正好杨志来了,他有意要培养杨志成为自己的心腹。
身为大名府的一把手,梁中书肯定有自己的心腹之人,但他的心腹之人应该是没有高强的武艺,不然去年送给蔡京的生日礼物也不会尽被贼人劫了,不光被贼人劫了,而且至今严捕贼人不获。在大名府也有索超这样武艺高强的人,但通过提拔杨志的过程来看,索超肯定不是梁中书的人。因此当杨志出现的时候,梁中书马上拉拢杨志,有意抬举他、提拔他,欲把杨志培养成自己的心腹。
当然所谓的心腹之人,不仅要得到自己的肯定,还要得到蔡妇人的肯定,毕竟蔡夫人的背后是太师蔡京。当梁中书苦于无人能押送财物送给蔡京的时候,蔡夫人道:「帐前见有许多军校,你选择知心腹的人去便了。」如果蔡夫人不是蔡京的女儿,我想梁中书一定会呵斥道:女人家真是头发长见识短,你如何懂得官场上的黑暗,拥有一个心腹之人谈何容易。但毕竟蔡夫人父亲的地位在那摆着,梁中书只得回答道:「尚有四五十日,早晚催并礼物完足,那时选择去人未迟。夫人不必挂心,世杰自有理会。」
如何让头发长见识短的蔡夫人认可杨志呢?直接推荐是最不好的方法,因为推荐多了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去年运送的贺礼已经被打劫了一次,如果这次再失败,必然会遭遇“河东狮吼”,所以这次让蔡夫人自己点将才好,就算真出事,梁中书也好有推脱的理由。但如何让蔡夫人能点将杨志呢?梁中书来了一招“枕边风”策略,时常提及杨志,成功让蔡夫人对杨志有了印象。当蔡夫人再提及运送贺生辰礼物,梁中书又说踌躇没有合适人选的时候,蔡夫人立即说道:「你常说这个人(杨志)十分了得,何不着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于是梁中书将杨志叫上厅来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其实梁中书哪里是忘了杨志,明明是早就选定了杨志,试想如此重要的事,怎么会临时才敲定人选?
梁中书不仅能识人才,还能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真正干事的人。当梁中书提出“震慑式”押运的时候,杨志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此去东京,没有水路,都是旱路,需要经过的地方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如果让这些人知道运送的是金银宝物,必然会被打劫。当梁中书提出增加人手的时候,杨志道:「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梁中书清楚自己士兵的战斗力,真会出现杨志所说的情况,于是向杨志请教押运的方法。杨志提出的是“隐藏式”方案: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在十余条担子里,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装做脚夫挑着,然后派一个人和杨志打扮成客人,悄悄连夜送上东京交付即可。梁中书赞同了杨志的方案,就在杨志准备起身的时候,变故出现了。
原来蔡夫人有一担礼物,要另送与府中宝眷,怕杨志不知头路,特地让奶公谢都管以及两个虞候一同跟杨志去。名义上怕杨志不识路,实际情况是怕杨志出变故,特意安排的监督人员。杨志知道蔡夫人的意思,但他的担忧并不是有人监督,而是怕对方不服从自己的管理,从而坏了大事。和蔡夫人生活了半辈子的梁中书怎么不知其中滋味,所以梁中书夸奖杨志“真个有见识”。从梁中书和蔡夫人的几段对话中,读者都能感受到蔡夫人的强势,身为大名府一把手的梁中书估计生活的也很憋屈。李成和闻达等官员之所以敢轻视梁中书,或许也有嫌弃梁中书“吃软饭”的意思。
梁中书特意把谢都管和两个虞候叫来,当面叮嘱道:「杨志提辖,情愿委了一纸领状,临押生辰纲十一担金珠宝贝赴京,太师府交割。这干系都在他身上。你三人和他做伴去,一路上早起晚行住歇,都要听他言语,不可和他鳖拗。夫人处分付的勾当,你三人自理会,小心在意,早去早回,休教有失。」杨志见梁中书如此力挺,才最终答应押运。尽管梁中书知人善任,但架不住蔡夫人任人唯亲,最终杨志因为押运工作再一次栽了跟头,从此彻底改变了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