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桂霞:斐济的“去英国化”及其深层原因解析
作者:吕桂霞: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来源: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太平洋岛国研究”(15AZD)的阶段性成果。
斐济的“去英国化”及其深层原因解析[①]
吕桂霞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聊城)
年斐济军事政变后,英国不仅联合澳新等对斐济实施经济制裁,而且再次暂停斐济英联邦成员国资格,使得英国与斐济的关系不断紧张与恶化。加之英联邦国家“去英国化”浪潮的影响,以及斐济民族主义的高涨,军事强人姆拜尼马拉马执掌的政府自年开始逐步采取措施,消除英国在斐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新版钱币中去除英国女王头像;在公共假期中清除英国女王生日;在国旗图案中去除英国的殖民化色彩。这既是斐济自主发展的合理要求,也是其构建民族国家的必然趋势。
斐济;去英国化;民族主义;姆拜尼马拉马
“去英国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非殖民化”。“非殖民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位于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过程,强调一个地方从外国殖民统治转而独立及自治。“去英国化”则更倾向于前英国殖民地在获得国家独立之后,力图去除英国殖民色彩,建构更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国家所作的种种努力。
斐济作为英国的殖民地,[②]虽然已在年10月10日宣布独立,但是,由于斐济独立是在英国的推动下实现的,独立后的斐济采用的也是英国式的议会制,因此斐济独立后英国的影响仍然遍及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年斐济军事政变以后,随着斐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及其与英国的关系日渐疏离,斐济“去英国化”的倾向愈益凸显。继年把钱币上的英国女王头像去除、女王生日从斐济公共假日中清除之后,年又开始重新设计国旗,试图以具有斐济特色的新国旗取代“米”字旗。这一现象的发生,与斐济国内形势的变化、斐英关系的疏远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去英国化”浪潮密切相关,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极大